文化部擬禁偷菜游戲引熱議 整治難改精神荒蕪

曾經風靡一時的“偷菜”可能被取消。圖為一位網友在農場“種”的菜。
網上偷菜,該不該被取締?
新聞話題
哥偷的不是菜,是寂寞的人生。10月11日,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執法監督處一名李姓值班人員表示,因為陸續接到市民投訴反映“網上偷菜”游戲的危害,文化部將對此進行研究。
這位工作人員稱,互動“偷菜”功能屬簡單機械的操作,沒有啟迪思維和開發智力的益處,有可能對“偷菜”功能逐步取消或進行改良。老百姓如何看待“偷菜”游戲,到底該不該取締該游戲?
大媽,文化部喊你們莫偷菜了
鑒于無益于啟迪智力,加上“偷菜入魔”的案例頻現,文化部已介入研究
本報訊 (記者 裘晉奕 實習生 冉紅竇)目前還熱衷于網上玩“偷菜”游戲的粉絲們可能要傷心了。據了解,熱鬧的“偷菜”已經引起文化部重視,鑒于其只是簡單的機械操作、誤事、甚至偷進現實,它有可能被改良甚至被取消。
“偷菜”偷進現實被拘
如果說你有過凌晨三四點起床“偷菜”的經歷,那我們只能說對比這位來自甘肅的女士,你“中毒”尚淺。
其實,如果你還有印象,“偷菜”游戲淡出我們的視線已經有些時日了,這次再度引起我們注意也并非此前癡迷的白領,而是一位來自甘肅的中年婦女。
據上月底的《西部商報》報道,42歲的李女士家住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今年8月初,她獨自一人到天水市秦州區玉泉鎮西十里村附近轉悠時,發現此地蔬菜大棚里的菜長得特別好。“網上偷菜不過癮還不能吃,有啥意思!”她便動了進菜地偷菜的念頭。
兩天后的夜里,李女士打了一輛出租車,來到西十里村,躡手躡腳地偷偷潛入路邊的一個蔬菜大棚。不到半小時,她就偷了許多辣椒和豇豆,慌慌張張地“收”菜回家。
嘗到甜頭的她此后又多次實踐,偷多了還將家里吃不完的剩菜拿到當地市場賣掉。
直到9月20日凌晨,她再度出手時,被幾名菜農圍堵在了大棚里。當時警方稱,李女士此前的行為已經引來了當地17戶菜農的聯名報案。此后,涉嫌盜竊的李女士被警方依法拘留5天,并處以500元罰款。
大媽加入“偷菜”行列
從涉案金額說,這只算一個小案子,但在網上卻引起了軒然大波。記者昨天再次對“偷菜”游戲現狀進行了調查,和42歲的李女士一樣,中年女性已經成為目前“偷菜”的主力人群。
“一般是對著電腦不知做啥的時候,突然想起了就上去偷一把。”“上班閑時,就打發下時間。”如今的白領幾乎對“偷菜”的興趣都已大大減低。拿過偷菜“接力棒”的,大多是白領們的媽媽、阿姨等大媽級人物。
今年54歲的吳女士現在每天下班后除了做家務,最熱衷的就是“偷菜”。在她家里的電腦上,記者發現,共存了近10個不同的IM號,“都是我找那些不玩偷菜的朋友要來的,他們號里的農場全都是我一個人在打理。”吳女士說,盡管自己不會像女兒之前一樣,熬更守夜到凌晨偷菜,但每天“農場”里的收成是絕不會忘記的。
吳女士告訴我們,好幾個自己的“姐妹”都在玩這個,并且基本都是從兒女手中接過“接力棒”的。
文化部或不準“偷菜”
“從細節上講,游戲的利弊很難有明確界定。”一位從事網絡游戲運營多年的人士向記者表示,當“偷菜”從虛擬進入現實,單方面說是游戲有問題,或說是個人責任都不夠客觀。
據其介紹,目前網絡游戲管理方面通常是依據今年8月1日才開始實施的《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第四章第十六條明確規定:網絡游戲經營單位應當根據網絡游戲的內容、功能和適用人群,制定網絡游戲用戶指引和警示說明,并在網站和網絡游戲的顯著位置予以標明。
同時規定,“以未成年人為對象的網絡游戲不得含有誘發未成年人模仿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和違法犯罪的行為的內容,以及恐怖、殘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
而昨下午,文化部文化市場司的工作人員向本報記者證實,關于“偷菜”偷進現實的事,他們已有耳聞。“類似投訴此前也有。”他說,“偷菜”游戲中的功能確實能為網友提供一個充滿自然情趣的虛擬場景,但整個操作都比較簡單機械,在啟迪思維、智力上并無太大作用,加上“偷菜入魔”的案例頻現,故目前文化部已介入研究,有可能對其進行改良,甚至取消。但該人士并未透露具體時間安排。
整治不良游戲,功夫在游戲外
文/佘宗明
欲治“偷菜”癮,不應機械地從游戲本身著手,而要消弭游戲狂熱背后的社會土壤,改良民眾的心靈環境。
“偷菜”游戲的風靡,讓公共生活遭遇了不少現實性尷尬:老板抱怨白領員工們“上班偷懶玩偷菜”,丈夫厭煩老婆“玩物喪志不顧家”,尤為離譜的是,甘肅天水市李女士深受誤導,竟真偷鄰居家的菜來。許多文化學者更是痛心疾首,從某種意義上講,“偷菜”負面影響高過了“偷竊”。
“偷菜”無助于智力開發,這觀點并不偏頗。但“無法啟迪思維”的實用邏輯,顯然沒法為取締找出合理依據。同是“純屬簡單操作”,怎么不禁俄羅斯方塊等小游戲呢?說到底,取消意圖源自于“偷菜”的社會影響。
“偷菜”的各種操作很簡單,不像許多網絡游戲,具備多強的刺激性和難度,它能紅火,就在于它迎合了人們在枯燥生活中的放松和輕度娛樂需求。
弗洛依德有個“游戲宣泄理論”:“游戲是被壓抑欲望的一種替代行為”。人們癡迷于“偷菜”,何嘗不是對積久成疾的欲望的宣泄呢?生活的重壓,逼得都市人們迷惘而壓抑,唯有游戲社區里廉價的“愜意和成就感”。
所以,用消除或改善游戲本身,作為治“偷菜”癮的解頤之計,顯然作用有限。即便治得了“偷菜”癮,終究會有新的“癮”替代,被人們業余及工作時間所垂青。
不緩解現實空間里的重壓與疲倦,不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治“游戲癮”只能是紙上談兵。當現實生活露出“貧瘠”的底色時,“偷菜”只是一個暫供逃遁的避所,能供應廉價的歡笑,卻肥沃不了真實的精神荒蕪。
別把偷菜游戲置于道德烤架
文/乾羽
有人說偷菜是一種詼諧幽默的互動交流,當偷別人菜或被別人偷菜時,其實帶來的是一種關注,一種實在的聯系。但也有人會說,偷菜游戲是在宣揚偷的理念,鼓勵偷的行為,就可能讓一些人在現實生活中出現問題,把網上的偷菜延續到現實生活中伸出“賊手”,想偷就偷。
的確,互動偷菜功能屬于簡單機械的操作,沒有啟迪思維和開發智力的益處。可是,誰說游戲一定要具有啟迪思維和開發智力的教育功能?游戲就是游戲,人們需要游戲可能是因為其具有教育的功能,也可能只是因為人們內心的需要———人們的生活不可能處于一種永遠接受教育的狀態,也不可能處于永遠亢奮的學習狀態,休閑和娛樂也是生活的必要內容,讓人生豐富多彩,所以如果一個游戲能夠滿足人們的心理,能夠帶給人們的需求滿足,這樣的游戲就很難說是沒有價值的。
調查那些不喜歡偷菜游戲的人,讓他們說出對偷菜游戲的看法,他們只能說偷菜游戲是無聊的,偷菜游戲需要禁止。而如果媒體調查的是那些喜歡偷菜游戲的人,結論又會怎樣呢?任何游戲都可能讓人沉溺,此時需要反思的其實不是禁止游戲,而是如何讓人們理性地使用游戲。
重要的是,我們在面對游戲時,既要發現其可能產生的問題,對其進行改進和改良,但也不能把很多游戲無法承載的內容強加在游戲的身上,比如游戲要有教育功能,游戲要代表先進文化,游戲不能產生任何問題,這些要求都是對游戲不符實際的苛求,也是對個人生活的一種苛求。
正方觀點
火星網友:有幾類人的確不適合玩,如學生開學后,公職人員上班時間等。尤其是公職人員,上班時間應該取消一切游戲活動。任何游戲都是要消耗大量的時間,過度的玩游戲就是虛度光陰,浪費生命啊!公職人員上班玩游戲后果就是瀆職!
內蒙網友草原之狼:說句實在話,很多游戲都應該取消,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沉迷在其中,廢寢忘食整天守在電腦面前。最主要是很多都是屬于垃圾游戲。最終受害的還是年輕一輩的人,強烈建議取消!!!
河北石家莊網友鐵石:絕對應該取消,我去很多單位,工作人員、領導居然無一不是在開著偷菜游戲,真的讓人很吃驚啊,我真的搞不懂,一個這么簡單、弱智的游戲,何以吸引那么多人如癡如醉?難道偷菜游戲就是精神上的鴉片?
廣東韶關網友無話可說:“說的非常正確,看到老婆每天什么事都可以不做,但偷菜一定是必修課,有時恨不得打她一頓!
反方觀點
河南網友偶的神:游戲的負面影響和負面后果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一項游戲其實都是一把“雙刃劍”,既然如此,有關方面專門針對盛行的“偷菜”游戲欲逐步取消,就極為不妥。其實可以通過控制時間,強制規定必須是“實名制”,或對未成年人作出規定等方式來規避。
重慶網友龍風傳奇:要不要取消“偷菜”游戲,不應該由行政部門來決定,而是應充分尊重市場和群眾意愿,給群眾留一塊自在快樂的“自留地”吧。我們需要的僅僅是理性引導而已,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福建網友摩西多:對于“偷菜”是不是沒營養的游戲這個問題,文化部可以說是,玩家也可以說否,這種口水官司大家可以拿出時間來慢慢打。但“偷菜”游戲是不是應該被取消,不能是文化部自己說了算,還要看看廣大的玩家是什么態度。
山東煙臺網友蘋果:無聊其實不是罪,對于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人來說,能夠無聊一下,放松一下緊繃的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兒。